“印度外交:从不结盟到结盟”
2021年6月16日,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莉研究员做客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南亚论坛:前沿讲座”第五讲,为我校师生分享“印度外交:从不结盟到结盟”。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云松研究员主持讲座,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邱永辉教授校内师生参加了讲座。
李莉研究员从中国对印度战略自主的怀疑、印度国内的争论、印度外交实践对其不结盟标签的挑战,以及国际社会对印度不结盟国家的默认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几大问题:印度现在还是不结盟国家吗,印度是否应该坚持不结盟政策,未来印度是遵循不结盟2.0还是多向结盟?李莉研究员通过媒体报道、学界分析、印度官方言论和外交实践,以及印美关系和印太战略的发展,印证了印度在逐渐脱离不结盟政策。2016年印美签署《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莫迪缺席第17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2017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复活;2018年,印美签署“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启动“2+2”会谈;2020年四国举行首次联合军演;2021年四国首脑峰会,首次联合声明称在疫苗、气候变化和关键技术三大领域加强合作。由此可见,印度改变了“不结盟”的叙事,并且在构建新的叙事如:不结盟2.0、战略自主、多向结盟等。
正如印度外长苏杰生强调,放弃不结盟并不意味着要结盟,结盟也不意味要放弃战略自主,所以战略自主仍是印度对外交往的核心价值和目标。而印度多向结盟的实质是战略对冲、议题式结盟和战略模糊。从战略对冲层面来看,在中、美、印三边关系中,印度逐渐放弃在中美间左右逢源,而日益倒向美国;并且在民主同盟与新兴经济体间游走,提出中等强国联盟的设想;从议题式结盟层面来看,印度追求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追求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多向结盟是印度在国际局势不明朗和世界权力转移时期采取的权宜之计,具有明显的对冲性和战略模糊性,因此也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战略模糊不影响印度的战略自主,战略自主也不妨碍它的有限结盟。战略自主、多向结盟既反应着印度外交叙事的构建,也反应着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随后,黄云松研究员进行了评论发言,李莉研究员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